首页 > 理论 > 大家谈 正文

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“六大关系”

稿件来源:《共产党人》第10期 作者:路京桥 发布时间: 2024-05-22 | 打印 | 字号:TT

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件大事、要事,也是一件新事、难事,需要热情激情、信心决心,也需要深入思考、潜心研究,准确把握其内在关系、本质规律,从而避免走进认识上的“雾区”、实践中的“误区”。

  把握“新”与“旧”的关系。新质生产力的“新”在于技术新、要素新、业态新,核心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。要在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的同时,瞄准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,用新技术新成果提升改造传统产业,让新兴产业“小树变大树”、未来产业“种子快生长”、传统产业“老树发新芽”、特色产业“独木变森林”,全域全链唱响产业“向新记”。

  把握“破”与“立”的关系。“立”的地基不牢,“破”的过程就十分艰难。发展新质生产力,应在“立”和“破”上把握好先后顺序,兼顾当前与长远,先立而后破,避免出现未立先破、只破不立的情况。“先立”就是在破旧之前要有所建树、有所准备,弄清楚本地的产业家底、科技基底、资源本底后再做定论。“后破”就是立实之后的破除,待新产业、新动能先“立”起来,再去做“破”的工作,绝不能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,就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。

  把握“量”与“质”的关系。发展新质生产力,不管是让传统产业血液换新,还是让新兴产业发展壮大、未来产业加速到来,说到底是对现有产业体系进行系统性重塑、革命性锻造。既有“从无到有”的转变,也有“从有到优”的蝶变,还有“从优到强”的裂变,其中最关键的就在“质优”二字。由量变引发的质变,并不是把新质生产力当作个筐,什么都往里装,也不是小打小闹搞搞创新,而是要坚持质量第一、以质取胜,聚焦高科技、高效能、高质量,创造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价值,以含新量十足的“量变”催化生产力的“质变”。

  把握“稳”与“进”的关系。“稳”与“进”是经济工作中的一对辩证关系,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适用。如果一味求“稳”过于保守,就会错失良机、贻误战机;一味求“进”激进冒险,就会欲速不达、过犹不及。只有精准把握好“稳”与“进”的平衡点,稳中求进、以进固稳,才能在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上行稳致远。“稳”,就是坚持谋定而后动,动之前搞好调研、做好规划、定好方向,统筹好政策和推进过程中的时度效,把“稳”的基础夯实打牢。“进”,就是坚持谋定后快动,抓住一切有利时机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,看准了就抓紧干,能多干就多干些,快速行动起来、干起来,把“进”的动能激发出来。

  把握“高”与“低”的关系。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,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。在人才“金字塔”结构中,高端人才是“塔尖”,决定了塔的高度;技能人才是“塔身”,决定了塔的强度;基础人才是“塔基”,决定了塔的厚度。实际中许多地方往往重视塔的高度、忽视塔的强度和厚度,花重金拼抢科创型人才,对应用型人才的缺口却视而不见。要树立“大人才观”,坚持以高领低、以低稳高、高低相适,协同发展高等教育、职业技术教育,引进和培养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,让人才“能级”更优化、生产力“能量”最大化。

  把握“有”与“无”的关系。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,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、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,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。要下更大力气做好科技创新“后半篇文章”,建立前沿科技研发“沿途下蛋”机制,推动科学技术尽快从“实验室”走向“生产线”、从“书架”搬到“货架”。对本地产业需要但确实没有的科学技术,可以广发“英雄帖”、借“技”下蛋,千方百计让科技为我所用、助我所长、补我所短,形成更多先进生产力质态,实现成果转化、企业孵化、产业催化全链条加速。

  (作者单位:自治区党委办公厅)

  责任编辑:谢斌


>>><<<
【作者】:路京桥
【来源】:《共产党人》第10期